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土地问题

  • 农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研究

    孔东菊;李若琳;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价值目标、内核思想及发展动能方面具有契合性。但是,各地试点实践对抵押所作的限制抑制了农业新质生产要素的活力,影响了新质劳动者的形成和土地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此,可在“三权分置”基本框架下,设计“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或“房屋所有权”单独抵押以及“宅基地期限利用权+房屋期限使用权”抵押的多样化形式,适当放宽受让人范围,以贷款重组替代抵押物折价,运用科技手段合理确定宅基地价值标准。同时,完善保障农民居住权的配套措施,化解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变现带来的风险,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助力。

    2025年02期 v.27;No.105 1-8+70+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食物观视角下山东省虚拟耕地盈亏测算与特征研究

    冯珂佳;王瑷玲;高莉娜;钟开林;刘健;刘亚秋;

    文章面向大食物观,基于食用农作物自给的假设,构建包括粮、油、菜3种作物的虚拟耕地测算思路,以山东省为研究区,测算各市的虚拟耕地盈亏,并分析其特征,以探明耕地资源盈亏状况,为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虚拟耕地供需方面,主要供给区为菏泽市、德州市和聊城市,供给量均超过了10000km~2;主要需求区为临沂市、青岛市、济南市和潍坊市等,临沂市和青岛市需求量均超过10000km~2,不同作物虚拟耕地供给空间分布规律不一,但虚拟耕地需求空间分布呈现一致性,需求量较多的地区均分布在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城市。(2)虚拟耕地盈亏方面,粮、油、菜的虚拟耕地亏缺城市分别为10、10和9个。10个市总虚拟耕地亏缺,6个市盈余,青岛市亏缺最多,为4330.24km~2,德州市盈余最多,为6915.16km~2。亏缺区主要分布在鲁东、鲁东南沿海和鲁中地区;盈余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未来应从健全跨区域耕地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年度虚拟耕地盈亏测算机制和建立多元化大食物生产格局等方面协同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和耕地保护政策完善。

    2025年02期 v.27;No.105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民问题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刘攀;常美丽;李强;

    本文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经过内生性检验、剔除直辖市、剔除异常值及替换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赋能农民增收。此外,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的赋能作用存在阶段性特征。异质性分析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化特征,对于粮食主产区、高人力资本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共富效应更大,呈“锦上添花”效应。据此提出持续增强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管理的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7;No.105 18-2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乡村CEO的心理需要满足——基于留守妇女的实证研究

    范征;杨欣;

    留守妇女的职业发展困境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DT)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整合框架,构建心理需要满足通过感知行为控制(PBC)与行为态度(AB)影响职业选择行为意愿(BI)的传导模型,突破传统单一中介路径假设。通过对湖南省6个乡镇491名“乡村CEO”的追踪调研,发现:(1)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正向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均正向影响行为意愿;(2)进一步的中介分析显示,感知行为控制在自主性、归属感与行为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胜任感与行为意愿之间完全中介,而态度在自主性、归属感、胜任感与行为意愿之间未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从动机-控制双路径视角,为纾解“巾帼潜力”与“振兴需求”的适配困境提供了新解释。

    2025年02期 v.27;No.105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村观察

  • 产业结构调整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我国大陆31个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高帅;张务伟;

    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厘清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2012-2021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利用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鲜明的门槛特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的作用程度呈现出“先强后弱”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程度呈现出“先弱后强”的发展趋势。空间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作用,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不仅对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负向空间溢出作用,即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扩大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但对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起缩小作用。

    2025年02期 v.27;No.105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角色转型视角下老年大学的乡村治理赋能路径

    毕宇珠;陈香;隗畅;罗欣;

    本研究以老年大学为平台,从社会角色理论出发,展示其借助“场域式角色赋权”推动农村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从而构建场域式老年大学赋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型角色转型手段。本研究主要聚焦在北京市S村老年大学,通过调研发现,老年大学作为社会角色转型的枢纽,构建出了“场域化角色赋权—能力建构—实践输出”的三维运作方式,能够助力老年群体从治理旁观者向治理主体的转变。实践表明,大学校长能够通过仪式化加成增强角色认知;大学学员通过角色再创造能够以治理主体的角色加入治理队伍中,贡献参与度。老年大学的核心意义在于以一种新型的场域化空间,为老年群体赋予新的社会角色,从而推动老年群体的积极参与。本研究为老龄化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型路径。

    2025年02期 v.27;No.10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与振兴

  • 由缺乏视角到优势视角:乡村振兴策略选择的视角整合

    包先康;祝巍铖;

    “半杯水究竟应视为半空的还是半满的”,持缺乏视角者关注的是缺乏,视为“半空”,持优势视角者关注的是现存,视为“半满”。因此,缺乏视角强调“补短板”,优势视角强调“锻优势”。可见,缺乏视角与优势视角各有所长,相反相成。因此,只有当这两种视角相整合,才能找到乡村振兴合理的逻辑进路。

    2025年02期 v.27;No.105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复博弈视角下乡村治理信任机制建立困境破解策略研究

    苟天来;隗畅;陈香;赵一凡;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治理过程中,信任机制的建立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撑,深刻地影响着多元主体协作方式与治理体系的稳定性,也是影响社会工作介入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着重使用重复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B村村民实际情况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治理信任机制建立困境及破解策略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任机制的建立能够通过重复博弈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建立;引入竞争机制后的重复博弈能够有效加快与服务对象的合作进度;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构建长效激励体系、完善相互制衡约束体系、强化参与主体之间有效沟通与反馈机制等策略,破解信任建立过程中核心障碍,推动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制度化、信任机制常态化,以增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治理项目的可持续性与协同性。

    2025年02期 v.27;No.105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粮食生产与安全

  • 黄淮海平原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贺琳琳;周霞;

    在资源节约要求以及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提高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尤为重要。研究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OLS回归模型,对黄淮海平原7个省市2000至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从整体来看,黄淮海地区粮食绿色效率水平有所上升,时间上呈前期反复波动、后期整体上涨趋势;空间上呈现效率高值从南向中部转移。(2)财政支农水平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率、机械化水平和粮食种植结构呈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城镇化率对效率的影响程度最高。鉴于此,提出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措施。

    2025年02期 v.27;No.105 71-78+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朱道才;王思维;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具体实践,与保障粮食安全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探索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影响粮食安全的具体机制对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4—2022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以2010年开始陆续开展的低碳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低碳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粮食安全水平,创新扩散溢出效应和土壤健康固化效应是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粮食安全的两条路径,诱致创新驱动效应由于技术集成推广应用问题而不明显。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方案,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与知识扩散;强化经济发达地区与农业碳排放较大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间绿色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2025年02期 v.27;No.105 79-9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行政式城市化如何影响粮食产能分配——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

    黄永洲;

    县域是承担粮食生产责任的重要基层单位,由于县与市辖区职能差异和发展重心不同,撤县设区导致的撤设县身份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市政府对粮食安全责任分配的倾向性。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核心问题:(1)撤县设区与粮食安全责任分配的变更和运行的逻辑是怎样的?(2)行政区划调整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责任的分配倾向?(3)撤县设区引致差异化分配粮食安全责任行为的作用渠道是什么?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从央地间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基于撤县设区的变更程序及粮食产能约束性指标分配文件的制定情况,研究行政区划的调整流程和粮食安全责任的分配逻辑。同时,利用2020—2023年全国县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借助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撤县设区政策对粮食安全责任指标分配的影响效应,并从资源约束和经济增长压力等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撤县设区与粮食安全责任分配的变更和运行流程,体现出向上政治集权与向下责任压实的典型特征;(2)撤县设区负向影响地市政府对撤设县的粮食安全责任分配,这一影响在经过各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3)撤县设区通过刺激市级政府经济增长预期、收紧土地资源约束两个渠道,影响地市政府对责任指标的分配。

    2025年02期 v.27;No.105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农村现代化

  • 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逻辑机理、现实基础与优化路径

    侯爱萍;查慧珠;

    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领域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仍存在制约。为此,需从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建成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02期 v.27;No.105 106-11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研究

    蒲林昌;韩笑;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其核心在于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引领现代农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打造农业强国的关键驱动力。立足这一背景,本文基于2012至2022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引入劳动力配置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机制变量,实证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在经过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显著;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配置与提升农民创业活跃度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着力增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应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优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推进知识型劳动力培养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2025年02期 v.27;No.105 112-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重向度

    周慧;陈继;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对我国“三农”工作的实践归因,更是立足国情农情的现实所趋。本文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延展至“逻辑、动力、进路”三重向度予以铺陈。梳理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出赓续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承继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体系、深化认识基层治理“一核多元”行动组态的逻辑表征;而科技强农、产业助农、主体兴农外溢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直接动力来源。当下应从强化科技驱动力、产业拓展力、主体联动力等方面入手,探索农业农村新价值、新业态、新发展的现实进路;站在“三农”新时代起点上,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将“大历史观”带回农业农村,践行制度创新归嵌,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其乘数效应,最终内化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

    2025年02期 v.27;No.105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产业经济

  • 债权融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杨永淼;薄其文;

    “专精特新”企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攻坚力量,“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创新效率的稳步提升为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文章选取2016—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研究样本,在采用DEA方法测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债权融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效率大部分未达到DEA有效,主要是纯技术效率阻碍了创新效率的增长;(2)债权融资能够显著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效率;(3)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东部地区,债权融资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债权融资显著促进了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将债权融资划分为借款融资和债券融资,借款融资显著提升“小巨人”企业创新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健全债券发行机制、推进企业增信机制建设及创新金融产品等建议。

    2025年02期 v.27;No.105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村一品”缘何“南橘北枳”?——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同质化问题的扎根理论研究

    林经纬;王思博;徐淑媚;

    在乡村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常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本文结合扎根理论,探讨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有主体差异性的两个案例,通过编码对比分析,探讨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同质化问题的成因和治理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同质化问题的根源包括政治任务施压、知识鸿沟的局限以及对优质文化发掘程度低等因素。治理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同质化问题,需要以统筹全局的思想,构建政企农协同治理机制,着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2025年02期 v.27;No.105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

  •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历史与未来

    蔡威熙;刘成成;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沙入海沉积而成的年轻土地,大部分地区成陆仅有百余年时间。从盐碱荒滩到国际湿地城市,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生动缩影,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突破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将黄河三角洲这一特定区域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中考察,总结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基本经验,探寻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贡献。

    2025年02期 v.27;No.105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与生成路径——基于3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尹溪;李媛;

    基于TOE分析框架探讨多因素协同影响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作用机制,并采用QCA方法探寻因地制宜建设数字乡村的多元培育路径。研究发现: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需要多因素协同联动发挥作用,且存在3条有效驱动路径,即“环境压力倒逼型”“创新-有为政府驱动型”和“技术-环境联动型”;其中“技术-环境联动型”具有较为广泛的地区适用性;对比分析地区差异发现,各地区在实现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中并不遵循一致的组态路径,并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主要遵循“多元协同型”路径,中西部地区以“技术主导型”路径为主。

    2025年02期 v.27;No.105 154-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史哲

  •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学理演进脉络研究

    李雨辰;

    马克思国家学说有丰富的学理基础,且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马克思最初在其博士论文中表达过一种“自我意识”哲学,进入职场后又用这种哲学批判现实的普鲁士国家。经历了这些事件,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开始逐步向唯物主义转向。通过清算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并涉猎市民社会,他最终以“实践”观点确立了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又试图凭政治经济学研究把握人类历史的整体。经过学理上的一系列变动,马克思国家学说亦逐渐走向成熟。这也启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有必要尝试构建一种基于中国当代情境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2025年02期 v.27;No.105 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颉刚“学术社会”思想的形成——以《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为中心环节的考察

    张子帆;

    顾颉刚的“学术社会”思想是一个同时面向学术与社会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较为完整的过程。从1913年顾颉刚考入北大至1926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一九二六年始刊词》的发表,是“学术社会”思想从积淀发轫到正式提出的阶段。1927年《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的发表,构成了这一思想形成的中心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929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序》的发表则标志着“学术社会”思想的完善与成熟,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综合来看,顾颉刚的“学术社会”思想反映了近代新知识分子对政学关系的独特思考,但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造社会的方案。

    2025年02期 v.27;No.105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乾嘉时期剧坛生态之考察——以伶人与文人风雅互动为视角

    张康;

    自古以来,伶人与文人之间就有不解之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个群体在不同时期交往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发展至清代,尤其是康乾盛世的出现,交游宴饮的风尚进一步刺激了文人与伶人的互动。这种频繁互动主要通过文人雅集、宴会观演来实现。聚焦此种交往模式可以发现,在文治之下~([1]),文人与伶人的互动交往以“风雅”为尚,并贯穿集会观演的整个过程,如观演剧目的选择、观演场所的布置、交游活动等等。此种互动是乾嘉时期高压文化背景下伶人与文人两个群体做出的共性选择。这不仅反映出文人尚雅之情态,也体现了伶人趋近风雅之追求。文章以乾嘉时期伶人与文人的互动为视角,从演出剧目内容、曲辞、演出场所以及交游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洞察彼时剧坛生态。

    2025年02期 v.27;No.105 1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来稿须知

    <正>《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创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反映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注山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常设栏目有:农业经济、农村观察、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乡村治理与振兴、文·史·哲等。本刊热诚欢迎海内外学人惠赐佳作,审稿周期不超过两个月!来稿时敬请注意以下要求:一、来稿应内容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篇幅在8000~15000字为宜。

    2025年02期 v.27;No.105 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